信息化
过去我们讲新药研发成本和时间,提的是两个“10”,即平均花费“10亿美元”和“10年时间”;进入21世纪后,变成了两个“15”,即平均花费“15亿美元”和“15年时间”。其中,临床试验占整个新药研发的成本和时间均在70%以上。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操作日益繁琐,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因此,临床试验行业面临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使命就是在临床试验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末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临床试验信息化进程。
# 信息化与数据收集
开展临床试验的直接目的就是收集研究数据。
在过去,收集数据的方式是由研究者或者CRC把受试者的试验数据记录在纸质的病历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
中,然后由申办方或者CRO派出的监查员在进行数据监查以后,将这些CRF带回公司,供数据管理人员进一步核查确认。这种通过纸质CRF人工收集数据的方法,导致不同的人录入数据的质量差异很大,而且不能确保录入与核查的同步,需要反复确认与修改,效率低下,成本很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名为电子数据采集(electronic data capture,EDC)
的临床试验数据收集新技术。EDC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基于网络电子化的数据收集和提交。与传统的纸质版CRF相比,EDC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通过电子CRF系统实现数据录入的格式标准化和及时纠错;通过实时、远程数据录入的方式显著提高了试验效率,降低了试验成本。EDC是临床试验信息化的标志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临床试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式,对临床试验操作技术乃至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EDC的优势
EDC是临床试验信息化的标志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临床试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式,对临床试验操作技术乃至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 中心试验室与中心化随机系统
以EDC为起点,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和操作,提升临床试验效率和质量,控制临床试验风险和成本。除了EDC以外,中心试验室和中心化随机系统的广泛应用也是临床试验信息化的突出表现。
临床试验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室检查。尽管每个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的试验室,但是由于不同试验室的检查设备与试剂、检查方法与操作人员的不同,同一检查项目的结果精准性和可比性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国际多中心试验而言,这种影响可能还相当大。因此,产生了“中心试验室”的需求。
所谓“中心试验室”,就是指专门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建立的统一收集并分析样本的试验室。中心试验室具有一套标准化的标本收集、运输、接收、储藏体系,将不同研究机构的标本集中送到中心试验室进行检验分析。中心试验室的样本检测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检测试剂,遵从同一个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质量管理体系
,这样就避免了不同研究机构分别开展样本检验带来的检查结果的可比性问题。中心试验室的广泛应用,也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中心化的随机系统包括
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system,IVRS)
和交互式网络应答系统(interactive web response system,IWRS)
。IVRS是基于电话的中心化随机系统,即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来获得自动语音服务,获知受试者的随机号码,从而得到随机分组与药物分配信息。在实践应用中,IVRS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拨打国际长途电话的成本问题以及研究者的英文水平问题等。与IVRS不同,IWRS是基于网络的中心化随机系统,避免了IVRS的弊端,并能实现与随机号码分离的药物分配和实时的在线揭盲功能。现在IVRS已经逐渐被IWRS取代。
另外还有中心化读片、中心化心电图、中心化药库,乃至信息化的
临床试验管理系统(clinical trial management system,CTMS)
等信息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广泛应用。随着各种临床试验信息化操作技术的出现,EDC的功能逐渐不再限于临床试验数据采集,而是将应用场景延伸到了受试者招募、随机化分配、试验管理、药品管理等临床试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从而成为一个整合了中心试验室、交互式网络应答系统、中心读片以及临床试验管理系统等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
# 信息化带动临床试验的趋势变化
- 监查方式的变革。现场监查曾被视为临床试验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但现场监查往往需要对所有研究机构进行100%的
原始资料核查(source data verification,SDV)
,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给申办方和CRO带来沉重的负担。有研究表明,现场监查的成本占临床试验总成本的20%~50%。
EDC的特点使监查员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端口远程登录EDC,查看研究数据,这就为临床试验监查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2013年8月,美国FDA颁布了《基于风险的临床研究监查指导原则》
,首次提出了“基于风险的监查(risk-based monitoring,RBM)”
。RBM是一种以中心化、非现场为特点的远程监查模式,监查员可以不需要到研究机构现场,而只需要在办公室里依靠EDC进行远程数据监查。同时,RBM不再强调100%的数据核查,而是通过识别影响临床试验质量和受试者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数据监查,这一理念的提出使临床研究监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远程的、基于风险的监查可以大幅度减少现场监查的次数,但是并不会完全抛弃现场监查。在中心化监查的前提下,辅以少量的现场监查,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 专业供应商的涌现。随着临床研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临床试验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开始出现了专门提供中心试验室、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中心读片、临床试验运输、药物警戒、临床试验保险等临床试验专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与过去的SMO和CRO并不一样,他们为申办方或者研究机构提供的并不是临床试验操作全流程的人力资源服务,而是为其中某一个环节提供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这些临床试验专门供应商作为区别于SMO和CRO的第三类临床试验专有商业形态,伴随着临床试验信息化而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
应该看到,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研究机构和研究医生为中心的临床试验传统模式
,在这一模式里,受试者是这一临床试验最基本的群体,一直是处于边缘的,扮演了“沉默的大多数”角色。
另一方面,随着临床试验分工进一步细化,使得临床研究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越来越精细,他们严格按照岗位定义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着大量的重复操作训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个熟练工,一颗颗螺丝钉。当一栋高楼耸立,他们又赶紧奔赴下一个工地。这也是临床试验工业革命2.0时代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