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法试验
假设受试者知晓自己正在使用的药剂是不具备疗效的安慰剂,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消极测心理作用,导致反安慰剂效应
,从而影响到临床试验的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临床试验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达到让受试者不知道自己被施加的是安慰剂/安慰疗法还是试验药物(试验疗法),受试者就好像被蒙上了眼睛一样,这叫作盲法试验
。真正的第一个盲法试验起源更早,但是当时尚未引入安慰剂的内容。
# 第一个盲法试验
德国医生安东·梅斯梅尔(Anton Mesmer)
发明了一种催眠术或者称为“动物磁疗”的方法,宣称可以包治百病。
1781年,由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牵头的一个委员会着手调查“动物磁疗”的真实疗效。在做测试时,该委员会要求接受“动物磁疗”的受试者蒙住眼睛。在试验过程中会告知测试者是否正在接受动物磁疗的信息,但告知的信息可能与事实相反。最后测试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感觉到“动物磁力”的都是那些被告知正在接受治疗的人,而非真正被实施“动物磁疗”的受试者。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心理暗示对治疗效果起了作用,这也否定了“动物磁疗”本身的治疗价值。在“动物磁疗”试验过程中,通过蒙上受试对象的眼睛,使其不知道自己是否接受了“动物磁疗”,从而实现了“盲法”,本试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盲法临床试验。
仅受试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接受了治疗,而试验者知道受试者是否接受了治疗,这种试验方法被称为单盲法
。
# 双盲法
在单盲法试验中,试验者知道受试者是否接受了治疗,这就会导致试验者在观察受试者的病情时,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或者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影响到试验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试验者也不知道受试者是否接受了治疗,这种试验方法被称为双盲法
。
1918年,德国医生阿道夫·宾格尔(Adolf Bingel)
报告了一项应用了双盲设计的白喉治疗试验。1911—1914年,在比较白喉的两种不同疗法的疗效时,为了尽可能地客观,他将937名患者交替分为白喉抗毒素马血清组和普通马血清组。并且所有的患者和参与治疗的医生(宾格尔除外)都不知道分组的方式和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普通马血清与活化的抗毒马血清治疗白喉的疗效是一样的。凡此种种双盲试验的实践与经验总结,终于在德国形成了关于盲法评估的强有力的共识,并于1932年由德国临床药理学家保罗·马提尼(Paul Martini)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出了包括无偏见地设置对照、分组、盲法、安慰剂
等在今天看来仍然无比正确的临床试验基本原则。
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向求得客观世界的真理进一步靠近。人类穷其一生追求真理的过程,有时仅是为了克服自身的破坏作用,从而让真理自然地显现。
# 三盲法
在双盲法试验中,如果数据收集和核查人员没有被设盲,在数据的收集和转移过程中,则不能排除他们有意剔除某组不好数据的可能。同理,如果统计分析师没有被设盲,则也不能排除他们出于利益或者立场的驱使选择有利于研究药物的分析方法,剔除一些不利于研究药物的数据,从而丧失结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临床试验的数据收集者和统计分析师设盲,从而避免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主观人为因素导致的倾向性偏倚。这种试验方法被称为三盲法
。最终实现最大化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试验结果评价的不客观和不公平。